时刻不忘激发孩子向善的力量
来源:未知
日期:2019-12-13 08:15 点击次数:
人之所以为人,在于不同于其他动物单纯受饮食、繁殖、愤怒等原始冲动的驱使行事,而能够在“人性”的指引下,尊崇文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来行事。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益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,可谓人性的最基本内涵之一。正因如此,当看到一些未成年人无故遭受侵害,公众才会如此痛心与愤慨,更让人震惊的是,有的施暴者居然是未成年人。
云南开远某幼儿园师生被液体喷伤;四川仁寿一初中教师被学生用砖块砸伤20天未苏醒......最近广受舆论关注的几起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,触及了无数公众的情感底线。一些个案的恶劣程度,甚至让不少网民发出了“人性何在”的喟叹。
何谓教育?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道:“教,上所施,下所效也。”“育,养子使作善也。”中国古人早就指明了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目的:以身作则,使其向善。
到了近代,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“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”,这话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价值,教育的价值,同时点出了人性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:教育要注重滋养“人性”, 抑制其动物性,尤其是“恶”的基因。
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在现实生活中,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,难免从各种渠道侵染到“恶”的因子,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各类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涉暴行为,便是这种“恶”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。
当下众多中国家长时刻焦虑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:孩子考了多少分,报了多少个培训班,如何设法将孩子送入名校……为此,家长们不惜花费巨资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,去给孩子争取各种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我们会发现,一些家长张口闭口“为了孩子好”,但他们所谓的“好”,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,一步步考上好大学,毕业后找个好工作、好对象,却忽略了“好”字最基本的内涵: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,成为一个对社会、对人民有贡献的人,一个拥有善良、正直、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。

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,固然是培养各类人才,但成为人才的前提首先是要成为“人”,就是常说的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。”“树人”的基本前提是立德。一个人在某方面具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可以称之为“人才”,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德行,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缺乏最起码的敬畏,抑或为了金钱、权势丧失德性、出卖灵魂,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,那么这样的“人才”越优秀,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可能越大。
作为家长,师长应时刻不忘激发孩子向善的力量。家长要立足平时,关注细节,要求孩子不仅要学业好,更要学会做人,不断地加强孩子的向善教育。如教育孩子尊老爱幼,引导孩子主动给爷爷奶奶盛饭,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,乘车时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,做人知道感恩,做事知道回报等;家长要以身示范,做好样子,为孩子带个好头。
作为师长,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,应时刻不忘加强孩子的品行教育,不断加强孩子辨善、向善、学善、从善的育化,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。可以利用班会课、思品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,让同学们在鲜活、直观的活动中接受美好品格的陶冶,以增强同学们向善的力量。如我校开展的“走入学生家庭、走入学生心灵”双走入活动;走进市孤儿院给孤残儿送温暖等活动,均是向善教育的重要举措。
“德薄而位尊、智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眼中的三大人生祸患,而德薄被排在首位。几千年过去,如今这话依然堪称警世名言,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,更值得当下的教育者及家长们认真体味。
在教育过程中,无论是家长、师长,在教育孩子学好文化课的同时,切切不可忽视加强孩子的德行教育,要时刻不忘努力激发孩子向善的力量。